贺兰这次到贵州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张松年口中大有可为的魔芋产品。
魔芋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热带地区,与土豆和地瓜一样大多采用块茎种植的方式种植。其与淀粉含量比较高的土豆和地瓜最大的区别则是低热量以及高膳食纤维,属于健康饮食的优秀代表。
换言之就是特别适合减肥人群食用。
不过贺兰暂时还拿不准,2000年左右的国人是否已经对减肥有了一定认知,并主动向健康饮食靠拢。
何况现阶段政府层面的扶贫政策仍集中在解决温饱方面,为了减肥而吃魔芋食品或许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是一种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行为,纯属吃饱了撑的。
市场接受度实在是有些不太好把握。毕竟贺兰是准备在北方销售魔芋食品的,而相当一部分北方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听说过魔芋这种东西。
可是在魔芋的产出地进行生产销售怕是没有市场需求,因为对当地老百姓来说,魔芋这种东西虽然做起来费事了些,但基本不需要什么花费。春天在田间地头随手撒几个魔芋块,基本不需要管理,秋天就能收获数量十分可观的魔芋。再花费一点时间和力气煮熟,一锅魔芋豆腐就足够一家人吃上好些日子,实在没有花钱买加工制品的必要。
这样一来,魔芋食品如果想打开市场,那么就只能走口感取胜的路子,就像当初的汝辉辣条一样,不强调食品本身的功能,将着重点放在口味的开发上面。
周大发教授按照油辣椒调味的方式制作了许多种不同口味的魔芋,在实验室摆满了一整张长条桌,贺兰刚一进门他便递上一个小叉子一瓶水,请她品尝。
说实话魔芋这种东西哪怕在上辈子也不是贺兰感兴趣的那种食物,因为它吃起来没有任何味道,且还不易入味,甭管用什么山珍海味与魔芋一起煮,魔芋就是魔芋,很难被任何滋味渗透进内部。
所以就导致虽然面前的魔芋口味众多,但贺兰吃在嘴里的感觉则是:麻婆豆腐魔芋,牛肉魔芋,鸡肉魔芋。就是不管周教授用什么调味,贺兰的舌头都能准确地识别出魔芋本身与其附着的调味料。
这种口感很奇怪,打个比方说豆腐跟白菜一起煮,大多数人都能在豆腐里尝到白菜的鲜甜,同时也能在白菜里吃出豆腐的醇厚口感。
可是魔芋这种东西它死犟,用周教授的专业话术来讲就是魔芋的网状结构实在太过于紧密,孔隙率极低导致吸附能力弱,所以才不像豆腐那样易入味,不管怎么吃都味如嚼蜡。
是真正意义上的味如嚼蜡,假如魔芋食品里面不放任何调味料的话。
“腌制呢?时间长一点也不行?”贺兰问道。
“可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厂里生产魔芋食品的主要原因。”张松年接过话头说道,“周教授实验过,腌制和真空包装能够加速调味品风味渗透魔芋的速度。”
也就是说可以用辣条的生产线来生产魔芋食品,方便许多。
贺兰漱了漱口,说道:“还需要切薄片或者做成细丝,增加调味料的接触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