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古代,为什么能够射中大雕?就能被称为英雄,因为很简单,雕飞行的那种高度,一般人的弓箭,是都射不到那种高度,更不要说射中了。
而守城一方。站在二十三十米高的城墙上,他们射出的箭。有重力势能的加持,可以飞得更远、更有力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也更长、有效射击距离可以被增加三倍以上。这一来一往,双方之间的弓箭射击距离,就会差到五六倍。
所以攻城的一方,要是用弓箭去攻击守城方,简直就是傻逼。因为己方的弓箭手,首先会进入到对方的射程。自己这边弓箭还没有攻击呢,人家早已经把你全都干死了。
攻城完全就是一个用人命堆的活。之所以攻城,一方需要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是因为前期,要用命去换对方的守城武器,要消耗的守城一方的弓箭,消耗到对方的滚木、擂石、火油等等,所有的守城用具。只有当守城的一方,失去了这些东西的优势之后。大军才能够用云梯,登上对方的城池,和对方展开肉搏。在这个过程当中,攻城一方就要付出两三倍于守城方的代价,所以攻城,往往需要五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够成功。
在卫孝杰的指挥下,他的士兵,有条不紊的在城墙上进行防守,丝毫不见混乱。弓箭手站在城墙上,不断的射杀着对方的敌人,却不用担心被对方的弓箭手射伤。只要注意点,对方就算有弓箭手,能冲到了城墙之下,射上来的箭只速度也会变慢很多,很容易就被躲开。只要不犯傻,在守城的前期,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的。
弓箭手负责远程狙杀敌人,而当敌人靠近之后,来到城墙之下的时候。就会有守城的士兵,用石头往下砸。如果还有人能够架起云梯,那也没有关系。把滚木顺着云梯往下一滚,又会砸死一片。再不行就用叉子,把云梯推开推翻,等到城墙下,聚集的人多的时候,那么烧好的滚烫的火油,就会从城墙上泼下去,火把一扔,大火熊熊就烧死一片敌军。到了此时,敌军就没了任何办法,只能撤退,等火势灭了之后,再组织下一次的进攻。
如此反复,攻城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前期这段时间,守城方基本上是不会有多少伤亡的,都是攻城的一方,在大量的消耗人命。
他们要先用人命,填满护城河,把军队能够推到城墙之下。用人命把对方的,箭矢全部消耗完,用人命把对方的滚木擂石火油消耗完。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才有机会能够登上城墙。
这个过程非常的惨烈,也非常的耗时。所以作为攻城的一方,你也不会,看到像电影那种乌压压一大片,几万人一起冲锋,去攻打城池的情况。那完全是一种傻逼,找死的行为。这样密集的人员冲锋,只会增加更大的伤亡。因为守城方的弓箭随便一射,不用瞄准,在这么密集的人员当中,就有可能杀伤自己这一方的士兵。随便扔块石头也能砸到一个士兵。那火油泼下来,更是能烧死一片。
其实真正的古代战争,在攻城的时候,攻方的士兵们是比较分散的。这样对方的弓箭手,就需要花费时间进行瞄准,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进行冲锋。尤其在离得远的时候,对方弓箭手的弓箭射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躲闪。
而不是一大群挤在一起,对方的弓箭手闭着眼睛就能射。同样的到了城墙之下,人员比较疏散,对方的石头,往下砸的时候,也不能闭着眼睛瞎砸,否则的话也砸不中人。人员分散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很容易的,躲闪砸下来的石头。这样分散式的冲锋,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己方的伤亡。
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一场攻城战争,双方明明就只有几千人,就能打上几天几夜,甚至时间更长。几万人的攻城战更是能打上一两个月。
李蘅和他的一千多骑兵,隐藏在林幽州城外二十里的地方,举着望远镜,在观看幽州城的情况。此时李蘅并不准备上去帮忙。因为攻城战,仅仅是开始,在这个时期,守城方是非常有利的,不会有多少伤亡。而攻城方也不会投入,全部的兵力。
进行攻城,攻城之始,突厥一方每一次也就投入三五千的人进行冲锋,连兵力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其他的士兵都在城外,安营扎寨休息,等前一波攻城的士兵退下来之后,就会立刻又有一波休息好的顶上去,源源不断的攻城。让守城一方的士兵,不能停歇,劳累不堪。
攻打城池,就是这样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至于攻城方的攻城器械,也没有一开始就会往上用的。此时用就是白给。
投石车厉害吧!大型投石车的投掷距离甚至能达到上千步。可是那又如何?守城一方借助着更高的地势,用大型的弩箭就可以射出上千步的距离。此时你要是敢把投石车推到攻击距离,那你的那些投石的人员,就等着被对方的弩箭射吧。
操作投石车的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炮兵。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古代的投石车,使用起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那些使用投石车的士兵,也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投的准。毕竟是要把东西扔四五百米,还是用古代这种简陋的抛物线的弹道武器,没有经验的投石车士兵,不但砸不中对方城墙,还很有可能误伤友军。
所以这些投石车的操作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炮兵一样,是非常宝贵的兵种。他们的操作,要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否则的话,损失这样的士兵,有时候比损失投石车还麻烦,投石车可以快速的建造。但是能操作投石车的士兵,想要训练出来,却不容易。